
有人说
榜样从不是用来仰望
而是让人相信
我也可以
1. 敬业楷模——何建华

何建华,2011年入职公司,任职于福州思嘉保安组,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“何大叔”“何大哥”。
工作期间,何建华严格执行进出厂登记制度,不让陌生人进入厂区,保障员工的安全。同时,他还主动把保安室的卫生扛在肩上。无论是地面的清扫、桌椅的擦拭,还是快递室物品的归整,他都打理得井井有条。像守护厂区安全一样,他把每个角落都当成了自己的责任。
这份对细节的用心,让保安室这个小小的阵地始终干净整洁,不仅给同事们带来舒适,更透着他对工作的那份踏实与热忱。他常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:“在岗一天,就得对厂子安全负起责。”
保安岗位虽看似普通,却是工厂安全与秩序的“第一道防线”。十余年来,这位来自四川达州的保安师傅在自己的岗位上,用坚守诠释着责任的重量。
敬业楷模——廖荣先

廖荣先始终扎根一线,多年如一日坚守岗位,全力保障设备稳定运行,从未有过一丝懈怠。
他不仅高效解决各类设备故障,为生产的顺利推进筑牢后盾,还毫无保留地向维保工程师传授故障排查技巧与解决方案,牵头开展员工技能培训及厂区设备安全操作培训,悉心培养出多名技术骨干。
常年高强度的一线工作,让廖荣先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。医生建议他接受手术治疗并休养,可他心系工作,仅在医院短暂调理两天,便迅速回到岗位,投身设备保障工作中。
廖荣先用汗水守护生产线顺畅运转,用脚步丈量每一台设备的运行状态,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。
2.一岗多技——李金桥

在贴合四B班的生产现场,有这样一个身影——她在记录岗位上严谨细致地处理数据,又随时出现在收卷、牵料、下膜等生产岗位上,甚至能协助班长调试机台。她,就是李金桥。
作为记录岗位的员工,李金桥以精准为尺,确保每一笔生产数据、每一项流程记录清晰可溯,为班组的阿米巴核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。但她并未止步于此,抱着“班组的效率就是大家的效率,多帮一把,进度就能快一点”的想法。李金桥利用休息时间学习各岗位技能,从收卷时对张力的精准把控,到牵料时对速度与节奏的协调,再到下膜时对材料损耗的严格控制,见证了她的成长。更令人称赞的是,她还主动钻研机台调试技巧,多次在班长忙碌时搭把手,协助解决小故障,让生产更顺畅。
在平凡的岗位上,李金桥用“一岗多技”的担当,为班组生产效率的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3.爱岗敬业——罗有琼

在压延三号机A班的生产线上,罗有琼的身影总是散发出一种温暖且令人安心的力量。
自入职以来,他始终坚守在自身岗位,用日复一日的主动分担,诠释着“做好本职、惠及大家”的信念,成为班组里的暖心助力。
罗有琼深知,压延机的顺畅运行,离不开物料的及时供应。因此,无论是早班还是晚班,他总是风雨无阻地提前一小时到岗。抵达岗位后,他第一时间就仔细核对当天的生产计划,逐一确认所需物料的种类、数量和规格,再有条不紊地将物料备足、摆好。
罗有琼不张扬、不炫耀,为班组的生产效率添砖加瓦,用乐观积极的态度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。
4.踏实奉献——罗艳

贴合四号机B班员工罗艳来到思嘉近4年来,她始终兢兢业业,认真工作。
罗艳虽为女同志,却做着和男同志一样的工作。在班组的生产工作中,看糊、吊膜、打包、记录、接膜等岗位工作技能,罗艳早已熟练掌握。在班长安排各项工作时,她总是能又快又准地完成好,生动诠释“简明高效”的真谛。每次清理4号机周边卫生时,班组全体成员都会一同参与,罗艳自然也不例外。
当问及其对工作的想法时,她没有一句牢骚话,只是坚定地说:“这是我自己的本职工作,就要努力地做好!”
踏实奉献——姚世久

生产车间员工姚世久在公司工作多年,曾驻扎在多个车间的不同岗位上,并掌握了多个岗位的操作技能,拥有极其丰富的生产经验。
不论是余料破碎房,还是贴合机的收卷岗位,姚世久每天一到岗,便拿出十足的劲头完成任务,为推动生产的圆满完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。当岗位需要调动时,他不曾产生退怯心理,反而把这些视作成长的契机。遇到不明白的地方,他会主动学习、请教有经验的同事。只要一看到姚世久在岗位上不遗余力地工作时,就知道他一定会完美完成任务。
5.高效响应之星——吴志辉

5月至7月期间,吴志辉全力投身协助子公司项目的备品备件与加急件采购工作。面对高频次的紧急需求,他高效响应,多次主动加班至夜晚,只为确保关键物料按时到位,保障机台进度不受阻滞。
此外,他结合自身岗位实际情况提炼出采购流程优化建议,通过对比多家供应商报价、优化物流方案,推动了加急件采购成本降低,建立紧急需求响应台账,缩短了平均处理时长。
高强度的工作下,吴志辉仍不忘利用休息时间,进行学习。现在,他已能熟练背出部门及集团文化三要素。但吴志辉深知自己现在所掌握的知识还远远不够,为此他每天坚持读书打卡,撰写学习感悟。
吴志辉以实际行动将文化理念转化为岗位创新成果,彰显出快速融入、主动担当的职业素养。
6.经营十二条文化践行者——魏桃凤

在企业经营中,遵循“经费最小化”原则是实现高收益的关键路径之一。在日常工作中,物料专员魏桃凤将这一原则贯彻得淋漓尽致。
魏桃凤深知物流成本在企业经费中占比颇高,于是在与物流供应商的合作谈判前,她都会细致调研市场行情,掌握不同物流公司的价格区间,做到心中有数。谈判时,凭借对行业的深入了解与出色的沟通技巧,她成功为公司争取到更优惠的价格条款,降低了物流运输的直接成本。
除此之外,魏桃凤积极探寻拼车配送方案,力求实现经费的最优化。她精心梳理公司的货物运输需求,依据目的地、货物重量和体积等因素,巧妙规划拼车组合。通过与各方协调,将原本分散的小批量货物整合起来,共同搭载一辆运输车。这一举措不仅大幅提升了车辆的装载率,避免了运力浪费,运输车次显著减少,运费也随之降低。
正是像魏桃凤这样的员工,日常从点滴处着手,为企业削减成本、提升效益,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筑起坚实的成本优势。
经营十二条文化践行者——林梁鹏

市场竞争的硝烟中,每一分成本都是决定胜负的砝码。而办事处仓管员林梁鹏锁定了两大降本突破口:整合零散客户发货与货拉拉议价。
整合零散发货时,他主动对接各客户,耐心拆解整合带来的降本、提效、稳保障等好处。面对客户初期的疑虑,他以真诚态度和专业素养逐步破冰,最终将分散订单拧成“一股绳”,实现规模化运输。
与此同时,货拉拉议价战场同样战果显著。他先收集了大量数据,摸清价格脉络,量身定制议价方案;谈判桌上,他凭借充分准备和坚定立场,成功为公司争取到更优运价。
在林梁鹏的努力下,办事处物流成本月均降幅稳稳上升,让“经费最小化”的理念在实践中悄然生根发芽。
7.技术先锋——彭章勤

传统抽油作业效率低,人力成本耗费高,为解决这一问题,彭章勤设计出自动抽油系统。
他利用超声线路接入油罐计量,精准计算液位,并通过人机界面实时显示实现在线监测,并编写适配程序实现自动化控制,降低工作强度,提升作业效率与空间周转率。同时,他考虑到操作人员初次操作对系统不熟悉,配套制作PPT培训,助力操作人员快速掌握系统。
当碰上贴合1号机因旧备件停产导致维修困难、频繁故障的困境,彭章勤便对PLC自动化升级改造,通过替换老旧控制系统、优化设备运行逻辑,成功攻克备件断供难题,使设备故障率大幅度下降,提高了生产效率。改造后的设备稳定性显著增强,获得班组全员高度认可,更是成为老旧设备智能化改造的标杆案例。
不仅如此,彭章勤还自主创新研发糊剂搅拌管道输送系统,以自动化搅拌技术结合管道连续输送,替代传统繁杂人工操作,显著降低操作人员工作强度。同时,优化空间利用与输送效率,提升空间时间周转率,让糊剂生产输送更高效、更智能。
8.创新贡献——姜炜

糊剂车间三楼包色浆的配方单中的一种助剂为液体状的香精,生产调配时需要控制剂量。按照往常的生产方式,员工徒手操作不便,且当天没有用完的助剂不仅会把包装膜融化,还会造成浪费。
当姜炜科长发现这种情况后,想到了使用注射器操作。为了验证此方法是否可取,姜炜自主购买合适的器材,前往现场试用。试验结果得到了一线作业人员的认同。
在涂层车间,裱好的针织布摆放在现场较为凌乱,压延机台与贴合一号机需要使用时,转运也不是很方便。面对这种情况,姜炜科长提出裱好后的针织布可由仓库入库统一管理,后续班组使用时由生管从仓库调拨转到现场。这样一来既缓解了现场存放的困难,又确保了数据领用与调拨的准确性。
姜炜科长立足本职岗位的同时,时刻为车间生产水平的提升着想,并积极思考、创新生产的方法。
9.客户知心——梁巧茹

售后专员梁巧茹以实际行动践行嘉文化,她将“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”镌刻于工作日常。
每日,梁巧茹雷打不动地完成阿米巴报表数据更新工作,反复核对每项数据,只为确保数据的真实与完整。
此外,她深知客户的满意度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。在客户服务领域,她秉持“要谦虚,不要骄傲”的准则,定期回访客户,认真收集并追踪反馈,耐心倾听客户的需求和建议,解答客户疑问。每月的营销分析工作,她及时提供销售数据,结合客户反馈,为团队提供极具价值的分析报告。
梁桥茹的行动不仅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,更通过自身示范,带动团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。
END
愿未来
思嘉人能够向榜样看齐
照亮自己
也温暖他人